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蛤仔分会工作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15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蛤仔分会工作会议成功举办


为更好地发挥分会作用,赋能蛤仔产业发展,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支持下,蛤仔分会工作会议于2022年11月17日在厦门佰翔五通酒店成功举办,共计50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其中企事业单位代表31名,科研院所及高校代表15名,行政主管单位代表4名。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崔和会长、王雪光秘书长等总会领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志南研究员、宁波大学徐继林教授等专家受邀参会;执行会长大连海洋大学闫喜武教授、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林秋云董事长和丹东大鹿岛海兴(集团)有限公司张宗义董事长,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翟介明董事长、辽宁安德食品有限公司张以圣董事长、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黄万成等副会长、理事、会员和行业企业代表,以及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李长儒局长、兴城市海洋特色经济办公室朱庆贵主任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一届二次理事会。



本次会议由蛤仔分会秘书长、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霍忠明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听取了蛤仔分会工作报告,审议了一届理事会成员增补议案,发布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 2 号”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立项公告,并审议了2023年工作计划、换届大会暨中国蛤仔产业发展论坛方案、《〈中国蛤仔产业发展报告〉编制提纲》。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崔和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蛤仔分会工作会议与中国水产品大会同期举办,为蛤仔产业与水产品加工、流通、新零售等其他产业搭建了公共交流平台,让更多餐饮、零售、电商界的朋友了解蛤仔产业。菲律宾蛤仔分布广泛、味道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应该做好国际性的产品认证,并面向公众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在产业方面应做好种质提升、绿色生产,以保证蛤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崔会长期望蛤仔分会能够高质量完成《中国蛤仔产业发展报告》,让水产行业对蛤仔产业深入了解。

蛤仔分会执行会长、大连海洋大学闫喜武教授做了题为《我国蛤仔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的报告。闫会长表示,2021年我国菲律宾蛤仔年产量约320万吨左右,约占贝类总产量的20.31%,已经成为我国单种养殖产量最高的贝类。闫会长介绍了我国蛤仔人工苗种繁育和养殖主要方式,以及蛤仔养殖在海洋碳汇和改善底质方面的生态意义。闫会长在报告中指出,目前蛤仔产业存在人工苗种繁育病害频发、中培苗种采捕与休渔期重叠、良种推广速度慢等产业问题,并提出蛤仔苗种本地化技术前景广阔,良种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在随后的产业研讨环节,来自蛤老大(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海兴农事业部贝类特种基地、福建东龙海花蛤小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福建浩远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介绍了蛤仔苗种繁育中存在的病害与亲贝种质逐年下降等“瓶颈”问题;来自辽宁安德食品有限公司、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兴城市海洋特色经济办公室、天津农学院等北方企业、主管单位和院校代表介绍了蛤仔养殖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出席会议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曾志南研究员、宁波大学徐继林教授、汕头大学郑怀平教授、广东海洋大学邓岳文教授、集美大学刘贤德教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跃环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赵力强副教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张兴志博士、天津农学院李永仁副教授及梁健博士等专家,针对企业家提出的问题,从种质提升、良种推广、科学养殖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观点,提出由分会建立专家技术委员会的基本想法,汇集各方力量和资源,为蛤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最后,王雪光秘书长发言,他表示蛤仔分会成立近4年来,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搭建了蛤仔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广蛤仔的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与新模式,推动蛤仔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引领蛤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王秘书希望蛤仔分会继续发挥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国蛤仔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